《目送》教学设计

时间:2022-10-25 10:17:37
《目送》教学设计

《目送》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目送》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目送》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简洁的语言分析概括文章中“我”的几次“目送”;

2.通过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富含深情和哲理的语言。

3.通过教师引导,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拳拳爱意并懂得珍惜,感悟生离死别的自然规律并豁达面对。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文章关键语句的含义,感悟其中蕴含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朴实的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情及哲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了解作者

1.请学生齐读《目送》中的'一段经典语句,谈谈感受,教师引入。

对于人生最珍贵的亲情,她为什么会如此解读,今天,让我们走进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的《目送》,感悟一她对人生别离的独特又深刻的思考与态度。

2.请一名学生介绍作者。

3.介绍著作《目送》

二、一读文章,寻找“目送”之踪

学生听朗读,勾画出文中写目送的语句,思考并概括:

1.谁目送谁?

2.分别写了哪几次目送?

明确:

1.“我”目送儿子远去的背影,“我”目送父亲远去的背影。

2.华安上小学时,我目送他走进教室远去的背影;

华安去美国游学时,我目送他走进机场安检门远去的背影;

华安读大学时,我目送他登上公交车远去的背影;

父亲送我到工作单位时,我目送他开车远去的背影;

父亲病重时,我目送他坐在轮椅上远去的背影;

父亲去世时,我目送他在棺木中远去的背影。

《目送》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读懂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六次目送。

2.读出味道,品味富含深情和哲理的语言。

3.读进自己,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亲情。

教学重难点

读出味道,品味富含深情和哲理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朗读《目送》中的经典文段,导入

朗读《目送》中的经典文段,创设情境: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二、读懂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六次目送

用“我在_______(地点)目送_____(人物)________”的句式,概括文章的六次目送。

三、读出味道,品味富含深情和哲理的语言

在六次“目送”情景中,作者用淡淡的文字来表达深深的情感。请找出相关语句好好的读、细细的品,体会其妙处。(提示:先在文中圈点勾画、批注,独立思考后再小组交流讨论。)

1、教师批注:

(1)小小的手,圈在爸爸妈妈的手里。

一个动作描写,“圈”字写出了孩子内心的紧张害怕和对父母的依恋。

(2)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从“凝望”二字中,读出了母亲注视孩子的时间很长很专注,写出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牵挂。

2、学生自主批注

选择六次“目送”中,你最有感触的地方写批注。(最少两处)

你可以这样批注:我从(字词句)中读出了

(你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批注)

3、讨论交流。

4、品读关键词“进行渐远”“不必追”,朗读第9段和第16段。

明确:

儿子长大了,自主独立是生命的必然,即使落寞,也无法追上。只能选择放手放飞。

父亲老去了,衰老死亡是生命的必然,即使伤痛,也无法追回。只能选择豁达坦然。

穿插作者介绍。

四、读进自己,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亲情。

读王爱珍的《生活课》,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仿写两句。

当你6岁的时候,她_________,而作为报答,你_______________。

当你12岁的时候,她_________,而作为报答,你_______________。

五、朗读毕淑敏的《回家问妈妈》中的经典片段,感悟珍惜。

《《目送》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